对C++进行词法和语法分析。
要求:
词法分析部分写出相应的正规集、正规式、NFA、DFA
写出语法分析所采用的方法和完成的语法分析功能
编写出响应的编译程序
写出完整的课程设
源代码在线查看: 第八章.txt
第八章 中国对夕卜关系及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节 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与调整
(一)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关系,大约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确定并开始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项对外基本方针,巩固了国家的独立,为社会主义建设争到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周边和国际环境。其具体表现为:
’ (1)与社会主义国家迅速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并签订了 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中国互派了大使。接着中国依次同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建交。
(2)经过谈判先后同印度、缅甸等一些周边国家和瑞典、丹麦等一些北欧国家正式建交或半建交。
(3)在朝鲜战争和台湾问题上挫败了美国的倒行逆施,在万隆亚非会议上,推动了会议的顺利召开,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精神大得人心。
第二阶段: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中国适应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外交方针由原来的“一边倒”调整为”两个拳头打人”,即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同时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坚持睦邻友好,为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世界的进步、和平,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取得了众多外交成果。到:1968年初与中国新建交的国家达50个,其中1969年1月27日中国与法国建交影响最大。
第三阶段: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针对美苏争霸全球的升级,特别是苏联霸权主义的猖獗,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的思想。
这期间,外交成果颇丰:
(1) 改善了中美关系,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应邀访华,双方发表上海《联合公报》。1978年12月,中美发表了《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美国承诺实施与台湾断交、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从台湾撤军。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2) 中美关系的解冻带动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发展,尤其是中日建交,揭开了两国关系发展的新篇章。
(3) 1971年第26届联大会议上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的议案,中国开始在联合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对外关系的新局面
80年代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顺应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的需要。对外交政策作出重大调整:(1)改变了对战争形势的估计。认为和平力量的增长 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世界大战有可能制止。我国外交的目标就是维护世界和平。(2)制订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政策。(3)赋予独立自主原则以新的内容,即真正不结盟的方针,对一切国际问题都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以及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决定我们的立场,不受任何超级大国的支配和影响。
(4) 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对外关系的新局面:(1)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经过不断调整现正处在稳定健康的发展中。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1996年双方建立了面向21世界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一度恶化的中越关系于1991年实现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尽管不时受到严重干扰,但一直正常发展:中国与东盟关系稳步发展,1996年中国成为与东盟全面对话的伙伴国。此外,中国与蒙古、印度、中亚五国的关系也有新的发展。(2)中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 合作不断加强。中国已被接纳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同七十七国集团的友好合作获得建设性的进展。(3)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取得了进一步发展。(4)中国更加广泛地参加到国际生活中去,在联合国和众多国际组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总之,80年代以来,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得到了世界舆论 的普遍好评,我国的国际威望迅速提高。人们把这个阶段中国外交的特点概括为“无敌国”外交。
第二节 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原则和邓小平 国际战略思想及其新发展
(一)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目标
中国把和平与发展作为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和平与发展的当代世界主题的要求,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和基本国情决定的。
(1) 中国在近代历史上是个遭受帝国主义欺压的半封建半
殖民地国家。近百年来,中国人民饱经侵略之害,深知和平得来不易,也万分珍惜和平,希望自己和我们的后代生活在和平 幸福的环境中。这样的经历和认识促使中国外交追求和平与发 展的目标。
(2) 中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是反对压迫、剥削,反对战争的根本制度。因此,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必须是和平与发 展。
(3)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仍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要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需要国内的安定团结和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也需要外部环境的不断优化作为保证。要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外交把和平与发展作为首要目标的重要原因。
(4) 和平与发展一直是当今世界两大突出问题。战后,霸权
主义和强权政治长期危害世界和平、阻碍世界经济发展,南北差距不断扩大,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要在国 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必须促进和平与发展。
(二) 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独立自主就是国家主权独立,在对内对外事务中不屈服于
任何外来的干涉和指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国际形势的发展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的一切事务。独立自主是中国人民近代斗争历史经验的结晶,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际斗争中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对外关系所一贯坚持的,是有科学依据的,独 立自主原则不仅适用于国家间的关系,而且也适用于政党间的关系,它是中国共产党发展与其他各国政党相互关系的准则。80年代以来,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战略目标,我们更加强调坚持独立自主,并赋予独立自主新的内容:真正的不结盟,即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不屈服于任何大国的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
(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用于处理同民族主义国家关系的。后作为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已成为世界上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和本质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五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中的核心和主要原则。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所有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基础和必备条件。“互不侵犯”,就是禁止侵略,禁止用战争手段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它是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的保证和补充。“互不干涉内政”,它要求各国都要相互尊重各国人民自由选择国家制度、内外政策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将本国的利益和意志强加于别的国家。“平等互利”就是要求各国在平等基础上充分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关系。国家之间只能在平等的原则下才能谈得上互利,互利本身就是平等的表现。只有真正做到了上述四项原则,国家之间才能实现和平共处,因此说, “和平共处”是实现前四项原则的必然归宿。
(四) 加强和巩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
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同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和苦难历程,今天又面临着发展本国经济,改善本国人民生活的现实任务。中国的命运与发展中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始终重视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在 冷战后仍然十分重视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中国把加强和巩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作为外交政策的立足点。
(五)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比较全面系统的外交理论和思想。它由时代观、外交定位、外交目标、外交政策和策略等组成。
第一,邓小平精辟地论述了时代主题,改变了“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观,树立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为中国正确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科学外交决策提供了理论武器。
第二,邓小平从中国现实国力和实际地位出发,对中国外交作了实事求是的定位,指出中国是大国又是小国:是一极,但是力量很单薄的一极,不能自卑,也不能自傲。中国永远不称霸,不当头,要有所作为。
第三,邓小平为中国外交确立了明确的目标:中国对外政策的总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跨世纪中国外交战略的国际目标,一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二是建立国际政治与经济新秩序;跨世纪中国外交战略的经济目标是对外开放,加强经济交往。
第四,邓小平的外交政策和策略包括:为独立自主原则赋予新内容,不与大国结盟和建立战略关系;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拓了新领域,探索新时期解决国内外争端的新途径;以国家利益而不是以意识形态来决定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针对世界格局的大变动制定了外交新方针,即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精神,是新时期中国制定外交政策和指导外交实践的指南。
(六)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我们党和国家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按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处理国际事务,尊重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形成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基本经验。
第三节 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与作用
(一) 新中国成立的世界意义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20世纪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新中国的诞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使占世界人口1/4的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在欧亚大陆连成一片,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大大加强了世界和平、民主的社会主义力量,极大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
新中国的成立不仅摧毁了帝国主义长期以来在亚洲的一个侵略基地,而且是给美帝国主义的一个沉重打击,大大鼓舞了世界入民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信心和勇气
新中国的成立有力地冲击了旧殖民统治,为正在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树立了榜样,创造 了更加有利的外部条件,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和决心,促进并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持续高涨,最终摧垮了帝国主义殖民统治。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国际影响不断扩大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一直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60年代中国又成为核大国,70年代初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的外交政策得到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赞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外交政策更加务实、灵活,不仅是地区性的也是具有全球性影响的世界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国际威望不断提高。